找到相关内容470篇,用时12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以戒为师”及“以法和律为师”的关系略析

    凶事告知僚友。  “以戒为师”之所以是以偏指全而非以偏反全,首先就在于这里的“戒”实际不是指狭义的禁恶的“戒律”,而是包含了令善的“法经”。正如众所周知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佛教”,这四句话即《七佛通诫偈》,过去七佛用来教诫弟子之语,已涵盖所有佛法之精义。佛陀证悟之后成立教团,在开始的十二年一直都是以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佛教”来教诫弟子们。因此,这时的“戒”就是既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673515.html
  • 人间佛教建设思考(续)

     虽然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佛教”这个诸佛通教中,要论次第的话,诸恶莫作似乎放在了众善奉行之前,似乎首倡止恶,次倡行善,但是在传统宗教理念和实践中,行善在宗教传教理念中总是被作为一种...一心之妙用而已。所以,佛法讲“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”。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佛教”,就成了诸佛通教,而自净其意,自主其心,也就成了佛教的殊胜法门。  佛教这种殊胜的心地法门,其真正殊胜之处...

    肖永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21059265.html
  • 学佛的两种用心

    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佛教”,也是这个意义,因为意业的思想洗练的清净,随之而起口业和身业的行为,自然也会净无瑕疵了。   佛学心理学,也是实践道德的学问,所以在经典里讲修养心理的法门很多。现在只说“两种用心”,选其重要的一提吧亡。   一 慈去怨恨   慈悲为佛教立教的基本,一切福利社会的方便事业,皆从慈悲心而生。《故华严经》说:学佛的人若失了...

    竺摩

    学佛|慈悲|忍辱|修行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1/1900567629.html
  • 修持的方法

         一切的佛教修行方法,可以戒定慧三无漏学来包含的。   戒定慧三学,学佛的基础,修此三学,可以断除烦惑,超凡入圣。释迦世尊曾说十六字偈曰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佛教。”诸恶莫作止恶,众善奉行修善,自净其意断惑,行此三者,即修道。   戒学就是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以此来收摄身口意三业,以便更进一步来“自净其意”(定学、慧学)。而五戒消极的断恶,十善...

    智海法师

    |止观|定慧|禅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3/1435588295.html
  • 佛教对于当今的普世价值

    轻,民为重,这也是民主与专制的张力。  如果割裂了这种张力,就会得到荒唐的结论。  现在回到我们的主题:佛教的普世价值。  现在大部分的中国人认为:佛教就是烧烧香,拜拜佛,比基督教俗多了。  这中国佛教衰落后,给人带来的印象。那什么真正的佛教?先看看诸佛偈:  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佛教  许多人已经不知道,从阿育王到迄今300年前,佛教基本上一直世界上的第一大宗教。佛教在宗教中有最大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价值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9/08214514151.html
  • 印光大师谈《太上感应篇》

    怜悯者。若欲上格天心,背尘合觉,经云: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佛教。   余幸遇此书,一读之下,嘉叹不已。三教大道,通于因果,而于因果大道朗照堂堂,发幽探微者,其在感应篇汇编欤。论及扼要处...   感应篇的性质   《感应篇汇编》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、文理俱佳,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。则人人可以为良民,人人可以了生死矣。   《增广卷二 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》   五经四书,本教人为善之...

    印光大师

    |因果|太上感应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2/14001135555.html
  • 迈向佛教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

    新加坡佛教总会秘书长、光明山普觉禅寺住持广声  佛教的和谐  佛教里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人间净土,这也是我们最圆满的目标。作为佛教徒,在我们祈求世界更美好的同时,最重要的通过实践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佛教”这一佛法的精髓而先获得内心的平和。我们不断地通过“自净其意”消除心中的三毒烦恼,这样达到“心净则国土净”的佛陀教诲。只有在我们净化心灵之后,世界才能得到净化。我们在内心里播下...

    广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05639350.html
  • 佛教从寺院走向世间

    大意,禅师回答说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;自净其意,佛教。”这16个字概括了佛教的宗旨,也概括了禅宗的宗旨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对佛教的真谛作出了透彻的阐释,他说:“善...也就成为迷信的象征,极大地扭曲了佛教的本来形象。中国佛教过去的高僧叫做禅师,过去的道场之所以兴起,先有一位悟道高僧,然后才有群众自发学道来修庙,在这个时候,寺庙实际上一所学校,禅宗的大丛林就是一所...

    曾琦云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43739622.html
  • 佛倡西方极乐系人间

    佛教。自性如如不动的。动态中的定力空而寂静,而五浊恶世中的定力恶莫做。深知修行的目的是以无边为最终,以慈悲为德本,决不仗佛庇护己,念经持咒吓唬六道众生。然人非圣贤,岂能无过,我们都是...大满中有小不满,小满中有大不满,小满大满的殊胜而又不足,大而不满正是宇宙的本体。  佛教汉罗满而住于空,佛陀德高智深无满而广度众生永无体。比如有一棵亿万无量高的劲松,在不可计数的漫长岁月里,受各种...

    释会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54740457.html
  • 大醇小疵——读黄国胜《佛教与心理治疗》

    ,“在佛教和行为主义看来,人没有精神自由的,人的行为完全受外界因素的制约。”(该书120页)如果佛教真是否认人的精神自由,它为什么还要强调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佛教”呢?没有精神自由,...进行类比:“有意思的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投射的结果。‘正常人’的所见所闻与精神病人一样,都是幻觉和妄想。如果没有投射,世间什么也没有,‘本来无一物’,没有欢乐,没有烦恼。”(该书47页)我们说,虽然...

    刘东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33141754.html